巴菲特圖1  

 

巴菲特曾說:通貨膨脹是一種税,而且這種税比我們的立法者所制定的任何税都更具毁滅性,它具有可怕的消耗資本的能力。

 

一般來說,通貨膨脹率是政府及央行希望能控制的指標,因為高漲的物價將相對的使得存款越來越薄。以台灣來說,1985年的消費者物價指數為65.81,2011年成長到108.01,這27年期間的平均物價年增率1.85%,算是非常溫和。也因為大家較重視此一指標,並相信通膨影響有限,所以國人普遍還是喜歡定存這樣的理財方式。

 

然而,進一步檢視國人的平均經常支出,在1985年需支出5,250元/月,如果以平均物價年增率1.85%計算,現在應該也只需要8,610元/月即可,但實際上到了2011年卻已成長到24,657元/月。也就是說從1985-2011年這27年來經常性支出的平均年增率高達5.9%,我們的生活支出成長速度遠比政府統計的通貨膨脹率還快三倍以上!

 

而且,目前政府債務越積越多,對於如何有效控制通膨也會越來越力不從心,畢竟,通膨的情況可以使得政府的債務相對較為便宜。但是,不斷發行公債,以債養債的結果,也讓惡性通膨的怪獸蠢蠢欲動。

 

在台灣,很多人選擇“沒有風險”的定存來作為理財方式,然而,這種看似安全的做法卻隱藏著最危險的陷阱,因為資產的實質購買力勢必受到嚴重侵蝕,錢也只會越存越薄。對於一個只依靠存摺上2%利息收入過生活的人而言,零通膨時期100%的所得税和通膨時期2%的通貨膨脹率是一樣的。兩種情況都會使存款人没有任何實際收入,任何所花的錢都直接來自於資本。一般存款人會對300%的所得税感到氣憤不已,但卻不會注意到6%的通貨膨脹率,或更確切的說---經常性支出的平均年增率,在經濟上就相當於300%的所得税。

  

換個角度來看,100萬的存款在利率2%但通膨率6%的情況下,存了20年後的實質購買力約為現在的44萬元。以撲克牌遊戲來形容,長期將錢存在銀行就像是投降輸一半一樣,資產的實質購買力不僅不會有增加的機會,卻是肯定得大打折扣。因此,銀行存款的資產配置應該只是為了應付日常生活開銷的選項之一,而不適合當作長期投資的考量。事實上,假設未來我們的實際通貨膨脹率(經常性支出的平均年增率)為6%,任何投資的報酬率在超過這個水平之前,都應該看作只是補充購買力,而不是資產增值。

 

雪上加霜的是,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調查,2012年全國逾九二一萬名五十四歲以下的所得收入者,平均年所得全面倒退十四年至十六年,也就是說,對於完全不投資理財,或以為只要把錢定存在銀行及買幾份保單就是理財的人而言,面對的就是所得急速倒退和通貨高度膨脹的雙重壓力。

 

那麼,投資人應該如何處置自己的資產呢?

 

我相信,在通貨膨脹的時期,投資優質股票的短期風險雖然較高,但長期而言會比起購買債券或持有現金更有機會彌補通膨造成的購買力損失,甚至取得實質收益。

 

 

arrow
arrow

    Jam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