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股東女士、先生:

台股在2017年5月重返暌違17年的萬點,站上時間至今已經長達7個月,指數更一度改寫27年新高。最後加權股價指數大漲15%,並創下首次萬點封關的紀錄。外資去年持續大買台股,尤其是電子類股,龍頭權值股台積電市值增幅達26.4%,市值增加1.24兆元,蘋果概念股也有好幾檔市值增幅2~3倍的表現。

2017年富同投資稅後淨利為6,294,020元,年底淨值為146,910,714元,每股淨值為14,045元,相較於年初股利分配後之每股淨值12,808元,每股帳面價值年度報酬率為9.7%。累計自2010創立以來,富同投資之累積報酬率為131.8%,年複利報酬率為11.1%。

如同您上頁所看到的,我們年度報酬率雖達到預期 7% 的目標,卻遠不及大盤表現亮眼。歸納原因有二:
保守的投資策略:如同去年年報所提,如果市值依然居高不下,在沒有物美價廉的標的物出現時,我們還是會採取較為保守的投資策略。2017年我們大多數時間的持股比例只有7成不到,因為歷史性的市值高點同時意味著股票價格可能過高,追逐過高的價位又意味著本金損失的風險提高。當我們是在結冰的湖面上溜冰時,一定得靠岸邊近一點。
鮮少投資電子科技類股:我只投資自己有能力估算其內在價值的公司,電子科技類股雖然這兩年來備受外資青睞,但是其產業變化之快,常常不同外資對同檔股票也有南轅北轍的目標價。這樣的產業並不是我的優勢圈,我相信長期來說,聚焦在自己有把握的領域會比強迫自己一知半解所有領域,更能發揮投資效益。

其實,股票市場市值的變化往往起起伏伏且無法預測,有時高價的股票意味著公司未來十數年甚或數十年的盈餘已經完全反應在股價上,就像1989年六月的金融股,好幾檔股價都破千元,本益比80~690不等。近三十年過去,當年高價買入的投資人,看著現在金融股的價位,可能還是會不勝唏噓吧。

股神巴菲特所經營的波克夏公司,在1999年的帳面價值僅增加0.5%,然而同年的 S&P 500卻繳出21%的好成績,兩者差異20.5%。令人吃驚的是,波克夏公司當年的股票市值更下跌19.9%,與S&P500差異40.9%。1999年正是美國科技類股狂熱的期間,股神的美譽對比當下相形見絀的成績,可以想像當時會有多少的冷嘲熱諷與壓力。

引述巴菲特當年的年報,他強調不懂高科技產業並不會讓他感到沮喪,並認爲要預測在變化快速產業中經營的公司前景,是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再者,他相信整體公司獲利成長率與GDP成長率應大致相符,一旦投資人回復理性,市場就會跟著有所調整,尤其是那些被過度樂觀所高估的產業。

除了台股市值外,2017年當沖買賣及權證成交金額也瀕創歷史新高,全年上市櫃現股當沖成交值達6.97兆元、占比達20.52%,雙雙創新高。然而,投資與投機只是一線之隔,尤其當參與者都沈浸在歡愉的氣氛中時更是如此。毫無疑問,有些人透過此類不用實際負擔股票本金,一天有數百槓桿比率的現股當沖交易賺到大錢。在過去兩年台股指數持續攀升時,當日買進後就賣出的當沖操作者績效會令人羨慕不已,因此吸引越來越多人參與其中,它會使人上癮,讓人很難回到謹慎評估投資標的的正軌,漸漸忘記這類的投機操作,不管資產真實的價值,只看下一個人會用多少價格買進的觀念,也可能使人一貧如洗,尤其是在行情破滅時。

截至去年底,富同投資組合均是上市櫃體質良好的公司。我們選擇股票的標準,如同各位股東選擇富同一樣,只有當負責團隊為人誠信正直、具備所處產業經營智慧、且對工作充滿熱情活力,我們才會成為這些企業的合夥人。這樣一來,也才能讓好的資本被好的管理人使用,進而產生好的循環。

最後,衷心期盼各位股東能一如既往地保持平常心來看待您手中富同的持股,也希望自己能為所有的股東分憂解勞、創造財富,以不辜負大家對富同投資之期望。

2018/1/11             
吳卓逸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es 的頭像
    James

    吳卓逸的部落格

    Jam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