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主題:投資理財心得分享

 (12/30@雲林)

 

今天很榮幸受到我的大學社團好友兼富同投資合夥人柏諺的邀請,來跟各位分享自己投資理財心得。十三年前我創立了『富同投資』,在當時,如果跟別人說到自己開投資公司,90%的人馬上想轉移話題或開溜。有一天,他寄來一封e-mail,寫著『想和以前一起打拼的夥伴你,再一次當事業的夥伴』,短短的一句話,卻讓我凝視了很久,內心充滿無限的溫暖。

 

這幾年來,從人數不到十人的小型股東會,到台南市長官邸及臺南美術館數十人參與的股東會,柏諺就像他曾說的『我對你很有信心也會一直支持你!』,一路在股東會時陪我說說唱唱,給了我莫大的鼓舞與信心。日前他提到希望我來跟他另外一群非常重視的夥伴,也就是在座的大家,分享一些自己投資理財的經驗,我當然義不容辭,因此今天才有這樣難得的機會,來到振添公司與大家見面。

 

從財務問題位居美國離婚的3大主因來看,我們絕對不可小覷理財的重要性。當生活中的財務挑戰紛紛而來,像是房貸、車貸、子女教育等經濟問題,如果不未雨綢繆、妥善理財,勢必影響家庭生活。換句話說,理財的背後不只是盤算錢的腦袋,還有你如何安排你的人生。

 

我曾經在大學院校擔任講師,教導學生財務管理及投資學。有一個體會是,在學校,學生會定時收到期中考和期末考的成績,如果遇到學業困難,還有時間去克服,也能請師長幫忙改正。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成年人只會收到各式各樣的帳單,卻不會收到任何財務成績單,倘若遇到財務問題,更是害怕啟齒向人求助,因此許多人在財務問題中苦苦掙扎。

 

「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說:『人,要站在未來看現在,從未來的視野,回推今日的行動。』 今天我會和大家分享幾個理財的小故事,讓我們一起站在未來20-40年的角度,來看待此時此刻的我們該有的規劃。希望跟在場的各位能夠有所共鳴,也跟大家在通往財務自由的道路上一起勉勵。

 

Q1: 65歲以後的勞動參與率?

答案:8.6%

 

想跟大家先分享的第一個故事 『挑水伕』。其實每一個上班族或中小企業主都像是個挑水伕,我們每天辛苦地打水、挑水,交換勞動報酬來養家餬口。家中的每一個人每天醒來就是得花錢,食衣住行育樂樣樣都是開銷。為了讓家庭幸福美滿,不管風吹日曬雨淋,我們每天準時打卡上班來當挑水伕。

 

可是如果有一天老了或病了,那這個重擔換誰來挑?家裏有誰可以來當下一個挑水伕?年輕的時候,有些人或許選擇不婚、不生來減輕財務負擔,但我們無法選擇「不老」!彼得‧杜拉克在約20年前就曾預言「未來的人只要體力許可,必須工作到75歲。」因為經濟的重擔,如果不是自己一肩挑起,便是只能轉嫁給自己的下一代,然而下一代隨著台灣的扶老比逐漸惡化,他們的擔子本來就很重了。

 

根據衛福部的調查顯示,台灣4成老人平均每月可用的生活費為6,00012,000元,經濟來源主要仰賴子孫奉養或政府救助或津貼。勞保局的統計指出,目前月領勞保年金的146萬名退休勞工中,有高達65%、超過95萬人,每個月領不到2萬元,而投保國民年金30年,每月只能領7,193元。 美國普查資料也顯示,65歲以上的老人, 只有低於六分之一退休後仍保持原有的生活水準。可見老年貧窮化的情況非常明顯,年輕時所嚮往的退休生活,對很多人來說卻成了另一段艱困生活的開始,而「下流老人」也絕非是危言聳聽的垮大之詞。

 

根據勞動部的資料顯示,55歲以後的勞動參與率還有55%60歲以後只剩36%65歲以後更是連10%都不到。然而,大家往往到了中年,才發現退休準備遠遠不足。也就是說,如果有一天我們邁入中老年時,突然發現自己的退休金可能不夠用,想要繼續挑水工作,卻可能面對沒水可挑的窘境。

 

從上班領到第一份薪水開始,我就不間斷地進行台股證劵投資,自製投資模型,老婆說像無字天書,我說這是我的『自來水管』。在百歲人生的時代,我們能夠趁著年輕時做些什麼,來避免老年貧窮呢?我誠心建議在場的各位,趁年輕給自己修築一條財務自由的自來水管道,才不用永遠自己挑水喝。自來水管所持續創造的「被動性收入」,讓你的帳戶永遠不會有用完的一天。

 

Q2: 最富5%與最窮5%所得差距幾倍?

答案:依據財政部公布2020年度綜所稅申報資料,綜所稅申報戶共646.2萬戶,分成20等分位比較,最低5%平均所得僅有3.4萬元,但是最高5%平均所得505.3萬元,最高與最低差距擴大為148.6倍,比2019年的130.2倍快速惡化,再創國內貧富最大差距。

 

第二個故事是『保時捷』。留學時期,有一次Michelle 和我到洛杉磯紀念體育場,觀看南加大特洛伊隊比賽。進到停車場發現連續8台保時捷敞篷跑車停在一起,心裡一驚,一樣是學生,我大學騎豪邁125,南加大的開保時捷911。這個衝擊讓我對資本主義有了更深一層的體驗,尤其是在貧富差距所造成的生活選擇權和生命品質的差距。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作者,法國經濟學家湯瑪斯·皮凱提研究了將近30國的財富分配,得出目前全球貧富不均的程度,幾乎倒退200年的結論,回到1819世紀的資本家寡占狀態,主要原因是歷史上資本的收益率(r)多數大於經濟增長率(g),導致財富越來越集中於少數資本家手中。皮克提2014年訪台時表示:「對台灣不平等程度竟然高過歐洲多數國家及日本,頗感意外。」對於台灣的薪資狀況,他說:「聽到台灣的薪資水平時『嚇了一大跳』,對比於GDP,台灣的薪水低到不成比例。」皮凱提說:「我不曉得這些GDP到哪去了?但我確定它肯定去了某些地方。」

 

你們覺得這些財富是去了哪裡呢?我想,皮凱提教授當然知道答案,也就是他書中的結論,財富越來越集中於少數資本家手中,這些GDP大比例的以資本利得的形式落入富人的口袋中。因此,除了努力賺取薪資所得,我們也要提升賺取資本利得的能力。

 

Q3: 100萬的存款在利率 1% 但通膨率 4% 的情況下,存了40年後的實質購買力約為現在的多少錢?

答案:約30萬。

 

第三個故事是『最危險的陷阱』,以近十年的家庭儲蓄來看,對於一般家庭來說,每戶可支配所得扣掉消費支出約二十萬出頭,這意謂著如何打理這筆儲蓄將決定我們是越來越富抑或是越來越窮的關鍵。據統計,有高達七成的為人父母者不做任何投資,主要是因為沒有閒錢。如果你是幸運的另外三成,卻選擇是定存或是將現金放在家裡的保險箱,那雖然比起把它揮霍掉來得好些,但最好的結果也就是錢沒有不見而已。

 

我遇過一些極度保守的親戚朋友,他們的共同點就是存款放在銀行最安心,最多買一些短期的儲蓄保險。他們過去或多或少有一些投資賠錢的經驗,正因為自己賭一把沒有成功,也因為大多數人投資都賠錢,所以最後他們往往倒果為因,將投資當賭博,而十賭九輸,賠錢是常態。

 

巴菲特曾說:通貨膨脹是一種税,而且這種税比我們的立法者所制定的任何税都更具毁滅性,它具有可怕的消耗資本的能力。因此,如果只是把錢存在銀行,這種看似安全的做法卻隱藏著最危險的陷阱,因為資產的實質購買力勢必受到嚴重侵蝕,錢也只會越存越薄。

 

對於一個已退休且只依靠存摺上2%利息收入過生活的人而言,零通膨時期100%的所得税和通膨時期2%的通貨膨脹率是一樣的。兩種情況都會使存款人没有任何實際收入,任何所花的錢都直接來自於資本。一般存款人會對100%的所得税感到氣憤不已,但卻不會注意到2%的通貨膨脹率,在經濟上就相當於100%的所得税。

 

一般來說,通貨膨脹率是政府及央行希望能控制的指標,因為高漲的物價將相對的使得存款越來越薄。1985年台灣的消費者物價指數為65.812011年成長到108.0127年的期間平均物價年增率1.85%,算是非常溫和。也因為大家較重視此一指標,並相信通膨影響有限,所以國人普遍還是喜歡定存這樣的理財方式。

 

然而,進一步檢視國人的平均經常支出,在1985年需支出5,250/月,如果以平均物價年增率1.85%計算,到了2011年應該也只需要8,610/月即可,但實際上到了2011年卻已成長到24,657/月。也就是說這27年經常性支出的平均年增率高達5.9%,我們的生活支出成長速度遠比政府統計的通貨膨脹率還快三倍以上!

 

而且,目前政府債務越積越多,對於如何有效控制通膨也會越來越力不從心。畢竟,通膨的情況可以使得政府的債務相對較為便宜,而不斷發行公債,以債養債的結果,也讓惡性通膨的怪獸蠢蠢欲動。

 

換個角度來看,100萬的存款在利率1%但通膨率4%的情況下,存了40年後的實質購買力約為現在的30萬元。以撲克牌遊戲來形容,長期將錢存在銀行就像是打牌投降輸一半一樣,資產的實質購買力不僅不會有增加的機會,卻是肯定得大打折扣。也因此很多人就算克勤克儉,但是因為忽略了通貨膨脹這個最危險的陷阱,多年儲蓄下來,就算錢沒有不見,但貧富差距的鴻溝卻被越拉越開。

 

Q4: 巴菲特91歲的淨資產高達 1273 億美元,請問他50歲時的淨資產是多少?

答案:3億美元,1270 億是在 50 歲後才得到。

 

第四個故事是『複利表』。學生時期,有些同學夢想環遊世界,牆上就會貼著世界地圖。而我則是貼著複利表,天天欣賞著愛因斯坦說的『世界第八大奇蹟』。

 

在學校擔任講師時,我會請學生試著製作自己的未來職涯的財富成長模型,將自己未來投入職場後的薪資收入與財務支出做個預估,再用複利表來預測自己退休時的財富價值,並評估這筆退休金是否可以支撐退休後的生活開銷。

 

舉例來說,同樣是10萬元,選擇年複利率1%的理財工具(如定存),40年後約為15萬元。而選擇年複利率7%的理財工具,40年後約為150萬元。另外,如果每年都持續加碼10萬元,年複利率1% 40年後約為490萬元,而年複利率7% 40年後約為2136萬元。

 

懂得複利的價值,並且善用複利表不僅能讓我們的財務規劃變得更具體,不再只是想像或夢想的數字,更能進一步掌握達成財務獨立所需要的時間與複利率。不擅於提升複利率的人可以透過更長的時間來達成自己的財務目標,譬如延後退休年紀或提早開始理財。距離退休時間不遠的人,則可思考如何在安全的範圍內,盡可能地提升複利率,譬如選擇比定存更好的理財工具。

 

與保守理財相反,我也遇過一些在投資上極度激進的親戚朋友。他們平時也可能相當勤儉持家,但卻在股市殺進殺出,融資融券期貨當沖樣樣都做,工作桌擺著五六個的螢幕,甚至還即時錄影盤中的操作,以便收盤後檢討。

 

20217月份國內當沖客攀升至平均每日212,466戶,年增184%,每天在台股沖出2,610.4億元,年增283%,雙創新高,而當沖比46.39%,近半成交量為當沖所貢獻。當時有一次我到某銀行辦事,隔壁櫃檯有一位要開證卷戶的年輕人,接到新的銀行簿子之後,第一句話問行員的就是:「那我什麼時候可以開始玩當沖?」

 

過去兩年當股價很高時,投資者對風險感知通常卻很低,因為只要買進,股價就會上漲。每天在不特定的場合,無論是在餐廳用餐,去咖啡廳喝咖啡,至銀行匯款,甚至上健身房運動,都會聽到有人在高談闊論股市行情。最誇張的一次是在一家速食店點餐,後面幾位負責製作餐點的員工,一起看著手機APP的介面,興緻高昂地聽著其中一位說著他一早買進的零股已經來到漲停板,把它當沖掉後今天就可以賺3000元,每天當沖幾筆,一個月比在速食店工作好賺好幾倍。接著大家連番請教他指點明燈,他也意氣風發地分享獨門祕技,而此同時,店內還有好幾位顧客拿著號碼牌在等待。

 

還有一個例子是定期來居家清潔打掃的人員,結束工作踏出辦公室後,並不是直接騎車離開或回報公司工作完成,而是忙著打電話給證卷公司下單買股,「我要買XX股票100股!」「是100股,不是100張喔!」他在門外的艷陽下大聲地吩咐著營業員趕快下單,彷彿深怕錯過他不知從哪裡打聽來的明牌似的。

 

2021年底上市股票市值達到56.3兆元,是全球第16大市場,首度超越韓國,而韓國的GDP約為台灣的2.8倍。2021年成交值達95.5兆元,日均值3,914.6億元,成交值及均值都是歷史新高,排名全球第八名,而GDP排名第七的英國,GDP約為台灣的4.4倍。由以上統計數字與例子不難發現,台灣股票市場充滿著對交易狂熱和躁動的大量散戶。每個月他們繳給卷商的手續費可以養活一群營業員,也讓他們時常收到卷商的禮盒及噓寒問暖的電話。

 

然而,根據統計,2021年前六個月加總,光是違約交割金額就高達48億,甚至有人連3,500元的違約金額都付不出來。2021/2022 兩年當沖客總計的虧損高達630億元,卻還是有這麼多的人前仆後繼地把股市當賭場,將投資股票當作『玩』股票,除了賭性堅強外,或許更是缺乏正確的理財觀念所導致。

 

現在回頭看來,在狂熱盛宴的當下,投資者所面臨的實際風險顯然已經非常的高。看短不看長,讓很多人賠上的不只是財富,也是人生。

 

我們的選擇,決定了我們是什麼樣的人。(We are our choices.)在理財方面,我們的財務選擇,也決定了我們會有什麼樣的生活。

 

謝謝你們的聆聽,我今天的演講到此,祝福大家在投資理財的路上,都能避開危險的陷阱,做出正確的選擇!

arrow
arrow

    Jam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